球友会【风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的那些“证据”内部控制源于西方发达的经济体,尤其以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为代表,先后经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五个阶段,内部控制的内容从内部牵制设计一个要素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的两个要素,到增加内部环境的三要素,到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第五元素,再到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八要素逐步地增加和完善;控制目标也从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三个目标发展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五个目标。在目标设定中增加了“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高度关注企业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是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总结和重要补充。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内容,内部控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也十分重视应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内部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起步较晚,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主要以我国有关部门颁发的制度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内部控制从2005年开始境外上市企业按照COSO规范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到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三个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颁布,再到2011年A+H股的上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境内上市公司试点和自愿试点企业的内控试点,到2012年所有主板上市企业的全面展开,走过了7年时间。
在政府的创新和指导下,不少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取得较好成效的却不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历史与发展的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从整体来看,企业体制多样化,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基本都存在控制环境不良、控制手段传统、控制目标单一、执行力不够、关注战略目标不够、没有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部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中的核心问题,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配置公司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机制,从根本上处理好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督者的关系,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和地方相关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对公司章程规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股东(大)会讨论;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并在公司章程规定的权限下进行管理活动;监事(会)对董事会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发挥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提名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对董事会的支撑作用;建立企业“董监高”和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并按照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相关会议,保持好相关记录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能够给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保证企业近期和长远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做好从战略分析、规划、实施到决策变为现实的战略过程,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进行研究,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必要调查,对存在的机会和风险进行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和自己能力资源相匹配的业务,设计好的商业盈利模式。
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中长期战略和短期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并把战略目标分解到相应的组织和人,落实资源和计划,对关键目标和节点进行重要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动态的战略管理。一般企业都缺乏战略管理人才和相应的行业研究,因此建议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定期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设计或者战略梳理。
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和内控规范要求对现有组织进行设计和梳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区分核心职责和辅助职责,并对核心职责对应的业务进行必要的设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界限和接口。面对重大组织调整,最好进行必要的试运行或者设计过度组织结构,并对组织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必要的调整,在组织正式运行后一般要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
很多企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由单体公司向集团化迈进,企业的组织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按照集团化管理的要求,要明确集团和子公司的定位和职责要求,整合资源,对子公司管控进行必要设计,尤其关注子公司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等重要事项,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自2002年至今,我国引入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这十五年间,无论是从理论界来看,还是从诸多上市公司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关注内控体系的设计、实施、测试、评价等环节比关注实施证据高很多,一般对于“证据”都是一带而过,很少有人重点分析或讨论什么是实施证据、实施证据的作用、内控体系实施过程中对证据有什么要求等。
因此实施证据的关注程度并不高,然而其作为内控各类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和数据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业务活动重要的痕迹。实施证据表现形式的随意性,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均得不到保障,也无法体现内部控制的效果,造成日常的经营活动存在各种缺陷,从而成为内控失效的关键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结合企业实务来分析因实施证据应用不当而造成内控失效的一系列原因及各种缺陷表现,并提出内控系统中对于实施证据的核心要求。
实施证据在实务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诸如Word电子文档、Excel电子表格、PPT文档演示、Access电子表格、PDF格式文件、邮件、内部通讯工具沟通记录、纸质文档、应用系统操作记录、微信聊天记录、语音音频记录、视频记录等等。
虽然种类很多,但符合内部控制标准和要求的,却少之又少。仅有如下几种可以作为参考:纸质文档、应用系统操作记录、邮件、软件聊天记录。
由于实施证据在实务中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企业经营中人为主观的因素,即使在实际执行中遵从了内部控制的既定程序、规则、标准,实施证据的随意应用依然会导致各类内控缺陷层出不穷。诸如:
重大事项采取口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重要文件/决议缺失主要负责人(或参与者)的签字;组织结构的重大变更缺失调整方案及战略依据,只有调整结果的发文;固定资产盘点记录为Excel电子表格;管理制度提供的是WORD电子版本;销售货物时价格折扣或返利政策缺失依据;采购业务中虽有询比价单和最终结果,但缺失询比价的基本原则或标准;采购到货缺失验收及领用单据;缺失合同或其他单据存在涂改现象。
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内控工作十多年的经验,总结、提炼了基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证据的五个核心要求或判断标准:
以上五个核心要求严格程度依次递增,其中某项要求一旦缺失,其破坏力也是依次递增,而且每项要求都是后一项要求的前提条件,并且五个核心要求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和效果。
解读:这一点在国内外的相关法规中均有规定。不仅仅在美国的COSO框架中有所涉及,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也有提到——“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就连今年6月份刚颁布的《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也有规范——“第二十一条 单据控制要求小企业明确各种业务和事项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并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和保管各类单据。”
实证分析:该要求是指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不能以口头的方式进行;这里的所有管理活动,并非指员工工作的每个动作和每个步骤,而是指以流程为对象的每个环节或节点;这里的“实施证据”是指书面的纸质文档或是应用系统操作记录;虽然刑侦中的证据的表现形式还包含语音、视频等,但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很少以这种形式体现,而且外部监管机构目前也并未接纳。如此以来,所有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痕迹便可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然而企业实务中,大家都喜欢所谓快捷、高效的处理事情和解决问题,表现形式就是电话沟通或是当面口头交流,或是开会讨论但不留会议纪要,导致资产验收缺失单据,交易事项缺失协议/合同。口头交流是最不靠谱的方式,尤其是在国内,这边说了那边就忘了,更有甚者,转身即矢口否认之前说的。你除了对其人品提出质疑外,管理实务中别无他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内容或事项,给取证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合规性也减弱了不少。
解读:上面提到“实施证据”除了书面的纸质文档或是应用系统操作记录,可信度最高;其次是内部邮件;可信度最弱的是内部沟通工具或微信聊天记录。因为以上方式的变造、篡改、盗用、虚假信息和记录的难易程度是依次递减的,所以可信度也是递减的。
关于“有效”,是指对于纸质文档,需要加盖公司各类印章,或是公司各级领导的亲笔签字才可以,如果签字是以WORD电子版本形式存在,则不能认为是有效的。对于应用系统操作记录,必须是各级人员在授予的既定权限内的操作结果记录,并且该结果是不可编辑的状态。
实证分析:在企业实务中,往往会看到一些表单、单据、文档就是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未经任何领导签字的EXCEL表格或WORD文档, 这种文档用于日常的内部沟通还可以,但如果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及评估,会认定为无效单据。哪怕是应用系统操作记录,若处于可编辑或修改状态,仍认为是无效的。
比如对方提供的某项管理活动的制度文件,缺乏各种有效性审批及发文程序,明显是临时编辑整理形成的或是未正式发布的一个稿件。又比如对方提供的固定资产盘点表就是一个EXCEL表格,这种表格随时随地都可以制作一个,有效性偏弱。
解读:证据不是孤立存在的。内部控制是“以流程为对象”,而流程是贯穿于业务活动的始末,那么相应的,证据在流程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证据链条。一项业务活动是否真实、有效,信息和数据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完备,单一的证据通过变造、篡改、插入虚假页的成本很低,也很容易操作,但是流程中所有环节的诸多证据链条要想都弄虚作假,难度可是相当高的。
实证分析:企业实务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业务活动的单据都是片段的、零散的、顾头不顾尾的。要么采购活动中缺失采购申请,要么缺失询比价单,要么缺失物资验收单;资产调拨提出申请,转移过程缺失;产品销售出库后缺失对方签收信息,谁收了,收了多少,产品去向不明。
解读:虽然前面对实施证据提出了3个要求,可是依然满足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在端到端的流程运行过程的证据链条中,各项表单、单据、文档或许是完整的,但其中记载的信息和数据在勾稽关系上、逻辑关系上仍会存在瑕疵。我们常说的物流、票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致性就是对此最好的阐释。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证据链条即使完整,内控的有效性依然存疑。
实证分析:以大家常见的出差过程中的费用报销为例。出差审批单、报销审批单、原始(车票、住宿、餐票)都是完整的,可发现张三出差A地,却含有B地餐票和C地住宿;或是出差审批单为5天,住宿也是5天的;或是出差去A地,但车票显示返回时出发地点为B地。
再以采购中供应商选择为例。虽然采购申请、采购订单、询比价单、送货单、运费单球友会官方网站、验收单、出库单、等均完备,但仔细查验会发现,询比价单中的结果直接选择为价格最低的供应商,价格最低质量未必好,缺失询比价的原则和判断标准;或每次采购活动中,参与询比价的均为固定的那3家供应商,而且每次都是A供应商中标。
还有采购付款环节,虽然货到并验收入库了,也按期付款,但支付路径存疑。如与A公司合作,但付款的银行回单显示为B公司;或是A公司发生的采购业务,但付款主体为B公司。
解读:内控系统中的控制方式涉及多个维度,而且国际国内内控框架中也均有涉及,如美国COSO框架提到岗位互斥、授权与批准、校验、核对/对账、盘点、资产保护控制等;而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第二十八条规定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以上方式均被认为是内部控制中控制环境的根基和土壤,只有上述方式设计并执行有效,植入公司经营活动的内控体系才会得以有效运行。
之前对“证据”已经提出了4项要求,看似一个比一个严苛,一个比一个约束力强,但如果忽视了本条提出的控制方式,内控的大厦依然会坍塌。因此对于此项要求,应该受到高度关注且重视。
实证分析:在企业中,各级领导审批自己的费用,有的领导变通为让自己的助理或秘书提交报销单,自己审批后交由财务支付,其实际单据都显示审批人和领款人为同一人,这两种现象都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不变。又比如,有的领导授权后,造成了费用的发生、申请提交、审核审批、账务处理、支付等所有环节在一个部门完成流转,你会发现该部门所有费用开支都是部门几个人变换各种角色轮流坐庄。以上现象说明在互斥岗位未分离的情况下,任凭公司费用报销标准、程序、要求多么严格,证据资料多么的完备、齐全、有效,这样的漏洞同样会让公司的资金潜移默化的悄悄流逝。
实施证据,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内控测试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要熟知本文中总结的关于实施证据的五大核心要求,并在实务中需要结合业务实际进行灵活应用,才可以发挥一定效用。然而,实施证据并非绝对的可靠,因为其仅是内控有效性的必要条件。